像水一样无处不在——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应急审批纪实(下)

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时间:2020-06-08 03:57

疫苗审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如何最有效地调动有限的审评资源,在保障安全性有效性的前提下推进疫苗更快地进入临床试验?

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抗新冠肺炎药品特别审评工作机制下,药监部门集中优势技术力量,结合疫苗研发进展,科学、及时、有序推进疫苗应急审评工作。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首席审评员王涛眼里,这一工作机制“像水一样无处不在,却又无比流畅”。

建机制组团队

春节期间,与疫苗研发立项几乎同时,药审中心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特别审评工作小组正式成立。药审中心从11个业务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成适应症团队,设立A/B岗,24小时保持战斗状态;针对抗新冠药物审评工作的立项科学性和可行性、专家评估和审核两个环节,建立了工作程序,以指导企业应急申报,规范内部特别审评行为。此外,特别审评工作的具体流程、时限要求、流程控制和工作纪律也一一明确。针对每个疫苗品种,药审中心组建了由药学、药理毒理、临床、统计专业等相关技术骨干的9个审评团队,全力服务疫苗研发。团队承担从品种研发期间的沟通交流到品种申报后的技术审评工作,以保证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开展审评工作,在产品申报后第一时间完成审评;疫苗获批临床后,审评团队还要继续与研发团队保持联系,跟进临床试验情况,解决遇到的问题,推进疫苗上市步伐。“这种各专业合作组建适应症团队的工作模式,既强调独立性,又强调相互支持,极大提升了审评工作效率。”王涛表示。

负责为疫情防控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提供检验检测技术支撑的中检院,也在第一时间成立新冠肺炎疫苗应急检验工作专班。为缩短检验时限,组建了多个团队参加新冠疫苗检验,在生物制品检验所统一协调下,按照五类新冠疫苗产品,充分发挥各团队的技术优势,由呼吸病毒疫苗室、虫媒室、肝炎肠道病毒室、艾滋病室四个科室担任不同路线的疫苗主检,其他科室按照分工参加协检。春节期间,疫苗检验团队均全员坚守岗位,通过梳理在研疫苗的关键质控项目、技术瓶颈、检验条件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等,制定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和解决办法,迅速进入应急检验状态,对所有新冠疫苗开展同步检验。

立标准定原则

组织保障已就位,部门合作已协调,工作流程已规范,优势技术力量全部集中,接下来,如何实现研发效率和审评效率的最优化?“一边是期望早日将疫苗推向临床;另一边则是国际上对临床前技术要求认识的不同,不同平台技术疫苗的非临床要求,疫苗研究有效性试验室条件的限制……种种因素,都是临床前研究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快,但更要确保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负责主审疫苗临床前研究的是药审中心药理毒理学部,由于没有现成标准可以借鉴,部长王庆利对当时的自己形容是:“风口浪尖,压力山大。”

而在审评工作中,标准于研发人员而言是指导,于审评人员而言是准绳,意义十分重大。对于新冠病毒疫苗这一新产品,药审中心先期即着手建立审评标准体系。“我们先对既往己发布的12个疫苗相关指导原则进行了梳理,起草对新冠疫苗更具针对性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指导申请人科学开展相应研究工作,从而加快产品研发。”王涛介绍。

一本来自药审中心药理毒理学部主审审评员胡晓敏的“流水账”,记录了审评员们在3月初探寻标准的足迹:3月6日晚,与WHO、FDA、EMA专家讨论疫苗要求;8日上午,疫苗进入I期临床试验基本要求研讨会,邀请国内著名安评专家、免疫学专家、动物模型专家以及药学专家,共同就新冠疫苗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平台技术的概念和评价考虑、抗体介导的感染增强作用和疫苗增强性疾病的非临床研究要求等方面进行探讨,最终形成专家共识;10日晚,召集20多家研发机构/企业召开指导原则宣贯会,会后点对点发送两个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和一个临床试验申请申报资料要求……

把文件全部发送完毕的那一刻,胡晓敏如释重负,“感觉自己没有拖研发的‘后腿’,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与此同时,供审评人员使用的技术审评要点也已起草完毕。这意味着评价一个新冠疫苗产品是否可进入临床试验的“标杆”已设立,为研发者设计临床试验提供了依据。

核酸疫苗中的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目前全球尚无mRNA疫苗上市,既往的研发也多是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性疫苗。这类疫苗在研发中存在很多技术难点、药学审评中也缺乏先例。”药审中心生物制品药学部副部长白玉介绍,为此,审评团队从春节期间就开始跟进相关进展、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并在2月20日和27日两次组织召开mRNA疫苗药学专题研讨会,邀请学术界及业界专家对mRNA疫苗原辅材料、工艺、质控等方面技术要求进行讨论,最终形成指导性文件。

环环相扣高速运转的链条

46个在研疫苗品种的审评工作,对应9个审评团队。药审中心业务管理处是技术审评的协调中枢部门,承担着所有审评任务的管理协调工作,业务管理处生物制品项目管理员邸云瑞说:“我们需要确保所有人都在系统里各自就位,所有工作都按照时间节点精密设计,环环相扣,药审中心仿佛一根高速运转的链条。”

为了跟进每个品种的研发进程,及时了解疫苗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保证沟通交流的顺利进行,业务管理处协助审评团队建立了工作台账,“对外,主动联系研发单位,了解研发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每周跟进台账,动态掌握所有疫苗研发进程,重点品种逐日对接、实时沟通交流;对内,对接审评团队,反馈研发单位诉求,安排沟通交流;同时,有效指导研发企业依据疫苗研发的科学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研发路线和时间表。研发进展信息要每天汇总报告国家药监局。”

“在药审中心收到研发企业的全套申报资料,我们‘战斗’的时刻就开始了。”药审中心办公室承担着应急审评各环节正常运转任务,包括会务保障、公文运转、疫情防控以及后勤服务等。“比如在公文运转时,我们需要的是尽快办好各项文件资料送达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有时已接近凌晨;药品注册司连夜紧急召开司务会进行审核再报送局领导签批;药审中心正式受理申请,时间是凌晨3点……最终,企业可以在24小时之内拿到临床试验批件。”办公室副主任周刚说,从新冠疫情发生开始,药审中心已经没有人在意下班时间,也没有人在意周末或是节假日,因为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运转已经成为“新常态”。

几百次沟通交流

在审评人员的工作任务表里,出现最多的一项就是沟通交流任务。这是一种自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药审中心建立与申请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经申请人提出,由药审中心项目管理人员与申请人指定的药品注册专员共同商议,并经药审中心适应症团队同意,就现行药物研发与评价指南不能涵盖的关键技术等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双方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讨论问题,阐述各自的观点,最终形成的共识可作为研发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疫苗应急审评过程中,这一机制被充分放大利用。药审中心鼓励申请人随时就疫苗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来进行沟通和讨论。“前后多达数百次的沟通交流,收集汇总了研发单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集中问题,及早指出后,可避免研发走弯路、回头路。”王涛表示。

“沟通形式多种多样:电话会、书面反馈、邮件、微信以及深入企业研发一线,无论是深夜11点还是凌晨4点,我们都会在24小时内回复企业的邮件和微信。”邸云瑞、李英丽等人组建的沟通小组,仅以1家新冠疫苗研发机构/企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从2月上旬截至4月中旬,共进行技术审评相关沟通交流85次。

3月23日,国家药监局组织药审中心、中检院上门服务,各专业部门审评人员奔赴北京3家企业4个现场,就疫苗研制工作进行现场办公,解答每个研究阶段的技术要求。“早上9点在北六环,下午6点已经在南六环。”疲惫的一天结束之后,第二天9点开始,立刻连开5场网络电话会议,和5家疫苗研究单位沟通技术要求。

“药物研发到哪,审评就沟通到哪。在应急状态下,用机制保证最急需的产品、有最多的服务机会。此次新冠疫苗的应急审评不仅加速了疫苗研发进程,更为药审中心工作带来有价值的经验参考。”王涛如是总结。